抗战时期晋西北新军战斗序列及其主要领导人一览(1940年2月)
发布日期:2025-05-22 07:04 点击次数:62
晋西北新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西北部领导的重要抗日武装。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与阎锡山建立统一战线,通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牺盟会)组建新军,核心部队包括决死第四纵队、工卫旅和暂编第一师等。其中,暂编第一师由八路军干部组建的游击纵队发展而来,师长续范亭,曾配合八路军120师作战。
1939年“十二月事变”中,阎锡山部旧军围攻新军,决死第四纵队和暂编第一师在八路军支援下反击,转移至晋西北并成立“晋西北拥阎抗日讨逆总指挥部”,续范亭任总指挥。1940年反顽作战胜利后,新军总指挥部成立并并入晋绥军区,同年11月正式编入八路军120师序列。新军通过政权改造和地方武装整合,推动晋西北行政公署成立,巩固了根据地。
总指挥 续范亭
政治委员 罗贵波
参谋长 张希钦
特务团是晋西北新军直属的警卫及技术兵种单位,其职能包括保卫指挥机关、执行特殊任务及编入炮兵等技术分队。该团隶属于1940年成立的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师长续范亭任总指挥,罗贵波任政委,下辖决死纵队及暂编第一师等部队。特务团在反顽作战和根据地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曾配合八路军120师击溃阎锡山旧军薛文教部,巩固晋西北抗日政权。1940年11月,晋西北新军整体编入八路军120师序列。
团长 杨松青
暂编第一师前身为1937年11月成立的第二战区战地动员总会抗日游击第一纵队,由八路军干部参与组建。该师初期下辖五个支队约3000人,后经多次改编。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该师协同八路军120师击退阎锡山旧军,巩固晋西北根据地。1940年正式编入八路军120师序列,成为晋绥军区核心部队。
师长 续范亭(兼)
参谋长 张希钦(兼)
第36团团长 杨文安
第37团团长 孙兴华
工人武装自卫旅(工卫旅)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通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牺盟会)组建的工人抗日武装,其前身为1937年9月太原工人示威后成立的工人武装自卫总队。该旅以太原产业工人为主体,总队长李子丰、政治部主任侯俊岩等均为地下党员,初期兵力约800人,后扩编至三个团5000余人。工卫旅凭借工人技术优势,在战斗中多次修复武器,并在晋西北地区转战三百余次,参与反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1940年编入八路军120师序列,成为晋绥军区主力部队,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
旅长兼政治委员 侯俊岩
参谋长 郑治章
政治部主任 李明;副主任 康永和
第21团团长 周子祯;副团长 彭凯
第22团团长 彭敏;政治委员 王庆生
决死第二纵队于1937年12月由决死第四、五、六总队合编成立,初期纵队长陈庆华(旧军官),陈辞职后由参谋长艾子谦代理,实际领导权掌握在政委张文昂和政治部主任韩钧(地下党员)手中。该部在晋西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利用阎锡山第六行政区公署名义扩编至九个团1.4万余人。1939年“十二月事变”中遭阎军突袭,经激烈反顽斗争后突破封锁,转移至八路军晋绥抗日根据地。1940年正式编入八路军120师序列,成为晋绥军区主力部队,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为解放军野战部队。
纵队长 韩钧
政治委员 张文昂
副纵队长 刘德明
第3团
第4团
第5团
第6团
决死第四纵队于1938年1月由决死第十、十一、十二总队合编成立,初期纵队长为旧军官梁浩,政委雷任民,政治部主任刘玉衡。该纵队以牺盟会动员的工人、农民及学生为骨干,经扩编后辖游击第六、七团及第十八团等部,兵力达3000余人。1939年“十二月事变”期间,纵队内发生激烈反顽斗争,两名旅长及三名团长叛逃,最终缩编为第十九、三十五团。1940年百团大战中,该部在交城、文水地区破坏公路桥梁18里,击毙日伪军数百人,缴获机枪、步枪百余件。同年编入八路军120师序列,成为晋绥军区主力部队。
纵队长 雷任民
副纵长 李力果
政治部主任 刘玉衡
第19团团长 冯基平
第20团团长 王梦祥
第35团团长 李宝森